第337章(2 / 2)
能入京官行列,说明此人已经得到了皇帝认可,有能在京中达官勋贵堆里闯一闯的能力了。
崔闾垂眼,最终还是抬了头道,“你若看好他,那就他吧!”
太上皇点头,“回头叫他来江州过一趟,你亲自见见。”
那日回城的马车上,从崔闾开口道出,毕衡处事不行之言后,这其中有关于倾销海盐的细节,更多的往改革盐政等诸多方涉及之事,他都跟太上皇解说了一遍。
聪明人一点就透,太上皇很快便明白了,崔闾此计的长远影响,那是真能一举打破现行盐政,重改盐引规则之举的,奈何叫个眼界短浅,只顾得眼前一亩三分地的人,直接把计划做失败了。
但凡毕衡按计划来,至多年后再半年时间,盐政规则就得因大量的海盐倾销之举而改。
太上皇听完崔闾的环环相扣之计后,脸色不仅黢黑,还有用人不当的懊恼,毕衡看重百姓,在和州治理民生确实有功,可他貌似只顾念着和州一地的百姓了,至于其他州府的百姓有没有廉价盐吃,过的好不好,不是他的责任,他才不会浪费银钱和精力去顾及。
他把盐直接带往和州,除了自家州府内的百姓用盐,拿剩下的海盐吸引私盐贩子前往,想带动那边的经济,也是一想,等消息传开,说和州的盐更便宜更好,去的人只会更多,他和州的百姓会因为人流带动,而产生新的经济效益,都是可以想见的。
但之后呢?盐政怎么改?又要用多长时间,才能走完人人有廉价盐吃的道路,他统统不去计较。
和州好,他便能得嘉奖,和州百姓好,他便能得和州百姓爱戴,于其他地而言,他又不是他们的父母官,管那么多?
自扫门前雪,哪怕告诉他,你便多扫一条道出来,也不浪费你什么时间和精力,他都不愿意,天天喊着为君王分忧,治理好州下百姓确实是分忧了,可君王治理天下的大局呢?身为臣子,你也有责任和义务相顾一下的。
全不顾,全都自扫门前雪去了,那跟封疆列土的诸侯有什么区别?
是以,他再清廉,再一心为民,也让太上皇决定下掉他,而提及的这人,是他早年拜的先生,齐葙的学生,韩元恺,而立之年,沉稳持重,本为御使监察部候选官之一,派去和州,接毕衡的位子,亦可。
江州地下城的事, 也将才传出大半月,按以保川府为圆心往四方发散,传到和州那边, 至少得二十天出头,也就是说,崔闾这边收到毕衡的信, 江州这边的起出巨藏之事,也将进入和州府。
并着崔闾为儿子办了丧的消息, 一起递进了和州衙署。
后者与政事相连, 是裹在皇帝与其通的往来秘信里到的,前者属日常邸报消息,和州路远, 与朝廷存个十天半月信息差也属正常, 因此, 当毕衡同时收到关于江州两则重要信息时,一整颗心都陷于凌乱与忐忑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