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9(2 / 2)
他们也不是平白胡乱折腾,而是因为江左地区的很大一部分人心所向一直在梁朝,不在陈,也不在北方。
陈朝开国一片混乱,虽有陈蒨拨乱反正,肃清治世,却因为天不假年,疆埸未定而半途宫车晏驾,随后国祚被陈顼、陈叔宝一阵乱搞,更让江左百姓苦不堪言。
加之百姓们在陈亡后,经历了前朝隋文帝将建康城夷为平地、平荡耕垦的这一遭,对北方政权更是深恶痛绝。
他们再三思索,发现只有当年梁朝鼎盛时,江东地区过的是好日子,故而西梁覆灭后,十万多百姓不愿留在北方归顺隋国,追随萧岩,也就是萧铣的祖父,渡江南下。
后来陈亡,江左百姓又推萧岩为义军首领反抗隋兵。
其兵败之后,全家被斩,仅有萧铣这一根独苗苗幸存下来,蛰伏至如今。
此时此刻,萧铣义帜一举,王旗一张,数日之内身边就聚集了数万兵马。
又因其素来仁善,名声颇佳,致使江陵百姓,梁国故地,往往望风归心,掣壶携浆,夹道相迎梁国大军入城。
可惜,再多民心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都是纸老虎,在历史上,李靖与李孝恭二人势如破竹,一路直逼都城江陵。
萧铣自知力不能敌,再战下去也不过徒增伤亡、害了满城百姓,于是祭告太庙,拜过梁武帝、萧统等先皇神位,独自衣衫缟素,奉印出降。
江陵百姓都悲痛欲绝,放声痛哭,在萧铣出城经过的时候,有人奋力攀扯住他的衣衫,想将自己的君王留下,莫要离去。
萧铣只能流泪挥剑,斩下了一截自己的衣袂,这才得以脱身。
后来被押送到长安,李渊怒骂他为何谋反,萧铣从容道,隋失其祚,天下共逐,所输者无非是天命不在我大梁,亦何憾哉。
李渊大怒,将他兰陵萧氏一干男女老少满门抄斩,连孤女萧月仙都没放过。
消息传回江陵,百姓们自然大哭了一场,纷纷各种为萧铣建祠修庙,此即后世所流传的“江陵故老怜萧铣。”
……
话又说回来,历史上李渊杀的敌军领袖也确实不少。
除了萧铣,还有杨侑、窦建德、李轨、薛仁杲,以及一些“我不杀伯仁,但我终会逼迫伯仁为我而死”的什么王世充之类的。
多亏了这里边好几个都没称帝,不然,李渊高低也得混个「六位帝皇丸」括弧低配版的名号。
如今开唐位面,李渊眼看本方局势蒸蒸日上,有些老对手已然倒戈卸甲来降,他却是一如既往不准备放过,准备把投降的敌人统统杀掉,绝不留手!
好在开唐位面的主事者是少年李世民,不是他,这才没让李渊继续发昏下去。
李渊对此感到很不满,但他作为躺平的咸鱼之王,自动放弃了兵权,所以也无法左右少年李世民的决定,只得隔三岔五,拐着弯儿劝说:
“二郎,你听我一句劝,这萧铣、窦建德,还有其他的首领,不管降不降我们,都是非杀不可!”
“你不记得那苻坚心慈手软,不杀投降亡国君,最后反而把自己搞亡国了的教训吗?自前秦帝国之后,谁还敢再给亡国君留一条性命?”
“这些人都是我大唐的巨大威胁,不能再放纵下去了!”
少年李世民:???
听听,李渊这话说的好像有什么大病似的。
他会担心这区区威胁?
他又不是李渊,干啥啥不会啃崽第一名的,再来十个萧铣也镇得住。
李渊却是每天坚持不懈,一到饭点就过来劝说李世民杀人。
如此几次下来,李世民被吵得烦不胜烦,多希望现实生活中也能有个禁言按钮,一键让他爹把嘴闭上。
李渊尝试了几日,见说不通他,甚至都准备雇人去给投降过来的几个头目下毒了。
至于萧铣这些还没投降的……可以先把毒药备上嘛!
多亏了就在此时,萧统给李世民发来消息,表示自己给代为修书一封劝降萧铣,待李唐众人平定江陵后,将萧家后人都送到梁武帝位面来。
李世民一看还有这好事,兵不血刃拿下一国,当即欣然同意。
虽说自己出兵攻梁也是易如反掌,但动兵点将、厉兵秣马不都得花钱啊,能少费点力气自然还是少费点力气好。
这也是梁武帝位面众人商议之后,一致通过的决定。
他们决定由陈庆之出兵去援助另一个隋初位面的抗隋义军萧岩,复国大梁,而不是这个开唐位面。
江陵百姓既然民心仍旧向着大梁,梁朝众人也尽量不让他们再受苦。
直接减少那些无谓的抵抗,并入大唐,等日后开启贞观之治便可以天下安宁,如此岂不美哉。
倘若逆着历史大潮强行复国,那才叫一个把路走窄了,不可不可。
然而另一方面,梁朝众人已经准备跨时空出兵,对另一个位面的隋文帝磨刀霍霍了。
毕竟他们是真有深仇大恨,光这一件骇人听闻的平荡耕垦之事,就足够将隋文帝一直钉在耻辱柱上。
梁武帝这次来,还准备找宋祖借一点人手和先进武器以增加胜算。
“阿铣这孩子过得苦啊”,此刻,萧统一边写信,一边长吁短叹道,“一生都为了复兴大梁却终成空,孤等着将他接回家好好安慰。”
李世民眉心不禁跳了跳。
亲情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,能让十余岁的萧统管三十岁的萧铣叫孩子。
也不知道萧铣本人见信会有什么反应,是恸哭呢,还是恸哭呢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