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7节(1 / 2)
“多谢殿下!”李煜也不推辞,拱手拜道。
然后缓缓起身,从两名内侍手中接过两坛未开封的光禄酒,一左一右环抱着,晃晃悠悠地朝外头走去。不过,临出门时,李煜停下脚步,回头冲刘晖说道:“恕在下多嘴,这满堂宾客、高朋满座,能交心者几何?”
说完,也不待刘晖反应,自顾自地去了。李煜在入朝后,在时间的消磨下,亡国之愁恨已然消散许多,这点从他近十年的诗词中便能够有所体现,过去那种让人闻之断肠、感慨无限的忧怀之情已经不明显了,相反,也随波逐流,写了不少歌颂盛世的篇章。
没办法,如今,他江南旧主的身份,还关注着的,大抵只剩下那些异样与猜疑的目光。不得不说,作为一个颇有声名的降主,李煜能在大汉京畿平平安安地过了这些许年,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得到了刘晖的庇护,因此,对于刘晖,李煜还是心存感激的。
李煜的提醒,刘晖若有所思,然而,也仅此而已了,他此刻所有心思都花在刘皇帝的黜落意旨上了。哪怕有了这片刻的反应,他仍旧想不清楚,究竟出了什么问题,他那道谏章究竟有什么问题,王继恩与皇城司为害朝廷多年,不是已经人人喊打了吗?
茫然一阵,失魂几许,刘晖终是回了神,从无措的状态中解脱出来。费力地爬起,略显焦急地让仆侍给他盥洗更衣,准备车驾,他得进宫请罪,当然,最重要的是要问个清楚,就是死也要死个明白吧……
想要见刘皇帝,还是办得到的,毕竟刘皇帝没有给刘晖下禁足令。并且面圣之时,都不需他开口,刘皇帝便洞悉其来意,几乎不给他多少解释陈述的时间,刘皇帝只用一个句话便将他打发掉了:“你若是连问题出在哪里都没意识到,那朕对你也无话可说,回去候诏吧!”
作为洛阳府长官,吕府尹是十分勤政的,但最近尤其勤奋,吃住都在府衙,似乎不想把朝廷的纷争带回家里去一般。
入夜,吕蒙正又批复完一道府治事务,正欲享用已然凉掉的晚餐,便听仆人来报,刑部尚书张逊来访。吕蒙正顿生疑窦,“倒王”之事,二者自然是有所联系的,但在这等关键而敏感的时刻,张逊亲自来访,却是稍显莽撞了,容易授人话柄。
但不管心中有多少犹疑,待客礼节是不能少的,命人引见,吕蒙正甚至亲自到门前等候,一道把张逊迎进屋内,奉茶叙话。
“兄台入夜来访,所谓何事?”吕蒙正平静地问着,但眼神中透露的意思不言而喻。
张逊则表情严肃,直接道:“顾不得这许多了!”
“为何?”见其表情,吕蒙正也不敢大意,当即询问道。
“宫中消息,你可有耳闻?”
“我这一整日都在处置庶务,未曾关注内廷消息,不知出了何等变故?”吕蒙正微讷,摇头道。
“你倒是镇静!”张逊吐槽一句,然后道:“陛下降诏,罢了吴国公相位!”
“竟有此事?是何缘由?”
张逊肃容道:“据闻,吴国公也给陛下上了一道奏章,建议陛下废置皇城司……”
闻言,吕蒙正眉头顿时拧到了一起,低喃道:“这可不妙啊!”
“你对蒋穆其人,如何评价?”张逊又幽幽地说了句。
提及此,吕蒙正眉宇间便浮现出一抹晦色,双目中竟也有几分恼火,不客气地道:“愚蠢无知,沽名钓誉之辈!”
事实上,吕蒙正等人,当然也是希望刘皇帝能去废除皇城司这个特务机构,但如何达成目标,却是要讲究方式方法,要根据形势变化。
蒋穆当日那道谏章,可以说彻底打乱了吕、张的节奏,在王继恩还未拿下问罪的情况下,贸然把打击面扩大到整个皇城司,是怎样的失心疯才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来。
这是容易会给事情带来太多不确定因素,蒋穆之事尚在酝酿,这吴国公又跳出来,给了一个大大的“惊喜”,而老皇帝这回激烈的反应,就实在不能不让人心生担忧了。
别王继恩没扳倒,皇城司没伤及筋骨,反而因为这等不知所谓的变故把自身给装进去,那可就得不偿失了。就像王继恩知道,问题的关键在刘皇帝,吕、张也同样清楚,想要拿下王继恩,也需要博得老皇帝的准允。
此前,事情的发展还是很顺利的,目标可期,但现如今,谁也说不住了!
“蒋穆死了!”在吕蒙正沉思此番变故可能造成的影响之时,张逊又幽幽地透露了这么一个消息。
张逊此番带来的“惊闻”是一个接着一个,吕蒙正面上难掩惊诧:“怎么回事?”
“人就死在我刑部大堂!”张逊老眼中终于流露出少许波澜,那是一种惊悸,轻声描述道:“就在半个时辰前,四名卫士押着蒋穆到刑部,当着衙属官吏的面,将之活活打死!”
“这……这……以何罪名!”吕蒙正忍不住站了起来。
张逊略带嘲弄道:“君要臣死,臣不得不死,还要什么罪名?要紧的是,陛下偏偏安排把人带到我刑部大堂处死,你当晓得这意味着什么!”
听此言,吕蒙正竭力冷静下来,稍作思忖,抬头深深地看了眼故作平静的张逊,心中暗道,从张逊找上开封府开始,至少在此次风波中,自己与他便是彻底捆绑在一起的了。
“兄台此番来访,有何见教?”按下心头的点点不安,吕蒙正严肃问道。
见其反应,张逊直直地盯着吕蒙正,郑重问道:“事已至此,前途未卜,不知圣功‘倒王’之志可曾动摇?”
迎着张逊的目光,吕蒙正只稍加思忖,正色道:“为国除贼,矢志不渝!”
要了吕蒙正一个态度后,张逊并没有逗留太久,简单地商量了一下接下来的行事,便匆匆告辞了。
这一夜,西京城内注定难以平静,刘晖罢相,蒋穆殒命,两个人,一件事,无不意味着老皇帝下场了,而就老皇帝处置态度来看,“倒王”的前景似乎不太美妙了。
翌日,刑部尚书与张逊以及二十余名朝官,再度上表,请求皇帝治王继恩之罪,不过很克制地没提皇城司。
与此前不同,他们形成了合力,联名上奏,一副发起总攻,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模样。
同样的,刘皇帝的反应也更加直接,张、吕以及联名上奏的二十余人,全部被下狱。老皇帝的耐心似乎已经被消磨干净了,开始准备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手段来解决问题,张扬着他的獠牙利齿,准备吃人……
而随着张、吕等臣下狱,洛阳朝廷,顿时上下寂然,所有人都惊呆了。老皇帝这种过激的举措,实在让人不敢恭维,一个家奴鹰犬,值得如此维护吗?
皇帝如此,让他们这些贤良忠臣还怎么正直进言,这言路不通,风气必然败坏,国家必然多扰啊……一干官僚们长吁短叹之余,也不由紧紧关注着接下来事态的发展。同时,换个角度想,即便这回不能把王继恩与皇城司拿下,也狠狠地打击了其嚣张气焰。
另一方面,若张、吕等臣被处置了,岂不是出现二十多个空缺,其中还包括洛阳府尹、刑部尚书这样可轻与的高官重职,在当下的大汉朝廷,这样的机会可实在太难得了……
还是太子立场坚定
东宫,弘德殿内,一场殿议正在展开,氛围不佳,让人倍感压抑,所议者,无疑是当下朝廷最为人瞩目的“二十八臣案”。
从“薛氏蒙冤灭门案”,到“张尽节案”,从“倒王案”到“废置皇城司议”,不过十余日间,洛阳朝廷这场风波是愈演愈烈,事态不断升级,到如今,又冒出个“二十八臣案”。
因联名上奏惩治王继恩而被刘皇帝下狱的,加上张逊、吕蒙正,一共二十八人,第二日“二十八臣”这个称呼便不胫而走,坊间也有呼之为“二十八贤臣”、“二十八君子”的。
一时间,张、吕等人成为了反抗小人当道、维护国法正义的贤良君子,二十八人名声也更加响亮,不少人在自发宣扬他们的“故事”,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,甚至成为了市井之间的谈料。
当然,这背后也免不了一些人的暗中推动,想要把此事影响进一步扩大,要让刘皇帝感受到下面的汹汹民意,也让老皇帝开开眼,群情不可逆,众意不可违。
然而,这样的行为,在老皇帝眼中是什么,逼宫!如此情势,哪怕就在十年前,也是不可能出现的。在刘皇帝看来,这就是一群不甘寂寞、居心叵测的官僚,图谋不轨,欺负他年老昏花,想要籍此同他扳扳手腕!